影视风向标!7部电影“逐鹿”春节档 券商预计票房将达65亿元

小柚财经:影视风向标!7部电影“逐鹿”春节档 券商预计票房将达65亿元

  新春临近,市场对影视公司春节档的表现颇为期待。

  近日,中金公司发布研报称,影视行业经历疫情蛰伏后日益回暖,春节档作为重点档期具有风向标意义。

  7部电影“逐鹿”春节档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有7部电影“逐鹿”春节档,其中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2》目前呼声最高,有将近86.2万人想看,该电影由吴京、刘德华、李雪健主演,电影类型为科幻冒险。历史剧情片《无名》位列其后,约62.4万人想看,该电影由梁朝伟、王一博、森博之主演。

《影视风向标!7部电影“逐鹿”春节档 券商预计票房将达65亿元》

7部电影定档年初一 来源:灯塔专业版

  张艺谋执导的悬疑喜剧片《满江红》,雷佳音、张小斐、张宥浩主演的家庭喜剧片《交换人生》均有超20万人想看。

  另外,奇幻动画片《深海》、喜剧动画片《熊出没·伴我“熊芯”》、运动剧情片《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分别有16.9万、10.4万、7.6万人想看。

  值得注意的是,7部春节档电影的背后涉及到多家影视上市公司。光线传媒董秘办告诉“V观财报”,春节档有4部片子与其相关,该公司主投的有《深海》,参投的有《满江红》《交换人生》和《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公开资料显示,以《流浪地球2》为例,该电影的制作、出品、发行方均有中国电影的身影,联合发行方有天津猫眼、上海淘票票等公司,联合出品方更是囊括阿里巴巴影业、融创未来文化娱乐、万达影视、上海华策电影、抖音文化、华谊兄弟、上海电影、保利影业、英皇电影、新浪影视、珠江电影集团等一众影视娱乐行业巨头。

  另外,《无名》的主要出品方包括博纳影业、阿里影业等;《满江红》出品方包括光线影业、中国电影等;《交换人生》主要出品亦为阿里影业、光线影业等;《深海》由光线影业、燕城十月、彩条屋影业主要出品;《熊出没·伴我“熊芯”》则由华强方特、横店影业、中国电影、万达电影等主要出品,天津猫眼、上海华策电影、抖音文化、完美世界等联合出品。

  据不完全统计,春节定档电影有超过80家公司(未去重)参与出品发行环节。

  对于春节档的重要性,中金公司认为,从历年春节档表现看,春节档在全年的票房占比逐步提升,伴随新冠疫情以来档期效应凸显,2022年票房占比更达到20.1%,观众春节档观影习惯进一步沉淀。展望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优化、定档常态化,行业经历三年蛰伏期后或加速恢复进程,春节档作为开年重要档期对全年票房恢复、内容常态化进程而言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该机构还表示,2023年春节档影片供给丰富,定档影片类型相对多元,包含科幻、喜剧、悬疑、历史、动画、运动、主旋律等元素,影片竞争较激烈,预估中性情形下档期含服务费票房65亿元。

  影视业大回暖

  Wind数据显示,影视指数2022年10月末起回暖明显,该指数从不足900点涨至目前1075点,区间涨幅超20%。同一期间,万达电影涨超40%,光线传媒涨超30%,中国电影、上海电影均涨超20%。

《影视风向标!7部电影“逐鹿”春节档 券商预计票房将达65亿元》

  方正证券互联网传媒首席分析师杨晓峰认为,近期影院类公司和电影制作公司的估值回升说明市场对2023年电影行业的业绩有更好的预期,目前来说,市场对影视行业还是偏乐观。

  对于影视概念股的回温,杨晓峰分析称,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海外大片定档,观众对海外大片展现的特效期待比较高,所以上线前对其预期比较好,这能够把电影行业带动起来;第二则是疫情复苏后的线下消费,对于电影院的复苏,人们都有感知,例如后续能够去线下看电影。

  影视业的复苏也反映在影院营业数据上。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2023年1月9日,全国营业影院总数10407家,全国影院营业率达82.6%,其中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等多地当日营业率已超80%。

《影视风向标!7部电影“逐鹿”春节档 券商预计票房将达65亿元》

全国影院营业率 来源:灯塔专业版

  影视业复苏逻辑上,杨晓峰表示,先有好的内容上线,吸引到观众去看,然后会有更多资本涌入去创作更多优质内容,从而会有更多观众,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影视业的显著复苏取决于春节档的亮眼表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资金,产生更多的电影项目。

  展望2023年,光线传媒董秘办告诉“V观财报”,公司有一些项目已经制作完成,已经送审,加上还有新的项目在拍摄和推进,影视资源储备方面很充足,供给端没有问题。另外,由于影视市场去年新片比较少,今年应该会有较大需求。

  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光线传媒近日也表示,公司已储备及正在推进的项目类型丰富、题材多样、数量位居行业前列,如《茶啊二中》《大雨》《扫黑·拨云见日》《我经过风暴》《透明侠侣》《新秩序》等等,其中已有多部电影在过审后即可安排合适的档期上映。

  另外,华谊兄弟表示,电影《爱很美味》计划2023年上半年上映。网络电影《江湖三十年之东北五仙》已进入最后的审查阶段,计划2023年上半年在平台上线;管虎导演的《狗阵》、陆川导演的《749局》、孔大山导演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2》均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此外,田羽生导演的《前任4:英年早婚》,以及《网中人》《平行任务》《少年火箭》《超级马丽》等多个题材丰富的项目正在筹备开机中。

  奥飞娱乐表示,“超级飞侠”首部动画电影已完成制作,“喜羊羊与灰太狼”“贝肯熊”等其他IP动画电影按计划在筹备制作中,公司将根据电影市场恢复情况、项目制作进度等综合因素考虑影片上映时间。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点赞

全国土地市场分化加剧 房企参拍积极性稳中有升

小柚财经:全国土地市场分化加剧 房企参拍积极性稳中有升

  2022年土拍市场整体呈现“高开低走、年末翘尾”的特点。

  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300城共推出各类用地规划建筑面积21.6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4.73%;成交规划建筑面积18.8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9.27%。其中,住宅用地推出规划建筑面积7.6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6.29%;成交规划建筑面积6.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1.09%。

  据了解,为扭转土地市场成交低迷的态势,各地在采取预公告、推介会等方式提前摸底房企拿地意愿的同时,也对土地出让保证金缴纳比例、土地价款付款期限等方面给出政策利好,土地出让门槛持续宽松。

  与此同时,为缓解房企拿地压力,各地土地供应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集中分批供地转向常态化的趋势明显。集中供地批次也由此前的三批次增加至四批次、五批次甚至六批次,大批民营房企也由此选择重回拿地行列,参拍积极性稳中有升。

  中指研究院土地事业部负责人张凯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近期,“房地产是支柱产业”的表述再度被重申,预期更多扶持政策即将来临,但房地产市场仍面临着“期房烂尾担忧、居民收入预期悲观、房价上涨预期转弱”三重市场压力。“因此,2023年土拍市场或将延续城市分化趋势,各地土拍规则将保持宽松,为完成土地出让金收入目标,部分城市实际地价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

  推地加快地价升高

  “2022年初,房企对房地产市场能够尽快企稳回暖的信心较强,在各地第一批次集中供地中的表现相对积极。”张凯告诉记者,但自第二批次开始,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房企拿地积极性开始减弱。

  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22座集中供地试点城市共推出住宅用地1652宗,规划建筑面积1.65亿平方米,同比减少51.38%;住宅用地成交1466宗,成交规划建筑面积1.44亿平方米,同比减少40.7%,土地出让金总收入1.78万亿元,同比减少21.8%。

  事实上,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各地就纷纷打出了“质量牌”,不再盲目增加供应量,转而提高供地质量。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批次集中供地成交建筑面积、成交金额较第二批次分别下降了12%和11%;第三批次平均楼板价却高达12933元/平方米,相比2021年同期高出39%。

  以上海市为例,2022年出让地块较多的主要为浦东新区、嘉定区和青浦区,溢价率也较高。同时,上海市加大了中心城区土地供应力度,普陀区、静安区分别成交7宗和4宗住宅用地,徐汇区和长宁区的地块出让数量也多于2021年。

  在上海市第三批次集中供地中,静安区中兴社区1宗百亿元级的地块最终以底价120.6亿元成交,由此成为全国成交价最高的地块。

  除提升供地质量外,各大热点城市还调整了供地节奏,加快了推地频次。2022年12月27日,湖北省武汉市第六批次集中供地开拍,17宗地块全部成交,成交总额236.45亿元。其中,住宅地块共计11宗,成交总额为229.21亿元。

  张凯表示,2022年,在22座试点城市中有多座城市在探索多批次集中供地模式,北京市、杭州市和成都市等14座城市进行了第四批次集中供地,南京市、无锡市和苏州市等则进行了第五批次集中供地,武汉市更是在年底推出了第六批次集中供地。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也分析认为,阶段性调整集中供地节奏是有必要的,比如增加土地出让的批次,尽量减少每一批次推出的地块数量,同时提升地块质量和区位优势,适当调整土地出让底价和溢价率等,从而有助于降低房企的实际拿地成本。

  长三角地区更受青睐

  2022年,长三角地区依旧稳坐“房企投资力度最大区域”交椅,房企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占比连续四季度超过40%。

  上海市仍是长三角地区土地市场的“带头大哥”。2022年12月9日,上海市第四批次集中供地落槌,6宗土地在一天内全部顺利出让,总成交金额达到126.8亿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2年,上海市共出让115宗地块 ,成交金额高达 2839.5亿元,同比上涨0.5%,创下了上海市近8年来住宅用地成交金额的新高。其中,仅第三批次集中供地的成交金额就高达1054亿元,为上海市开展集中供地以来的单批次最高总价纪录。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与上海市主动降低土拍门槛密不可分。上海市第三批次集中供地在一次性报价环节添加了“新增随机值”机制,与此前的土拍规则相比,一次性报价环节的随机性增强,在进入一次性报价环节后,房企能否顺利拿地将更看“运气”。

  而在上海市第四批次集中供地中,更是取消了打分环节,报名房企均可参与竞拍。同时,降低了监管资金比例,允许延期缴付、分期缴付土地出让价款。在政策调整后,一些财务稳健的中小型房企和外地房企得以进入上海市土拍市场,最终完成了2022年度土地供应计划。

  除上海市外,安徽省合肥市也是全国完成供地计划的4座城市之一。2022年12月23日,合肥市第四批次集中供地完成出让,在推出的18宗地块中最终有14宗顺利成交,成交总金额74.55亿元。

  对此,张凯分析认为,2022年,合肥市四批次集中供地共成交83宗地块,成交规划建筑面积994.22万平方米,土地出让金共计658.48亿元,同比2021年增加19.3%。“从全年情况来看,合肥市土拍热度在22座集中供地试点城市中排名靠前,全年供地计划完成率超过150%。”

  浙江省杭州市也是近年来房企拿地拓储的“兵家必争之地”。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杭州市四批次集中供地共揽金1914亿元,排名高居全国第二位。

  “深耕城市群、投资聚焦在核心一二线城市是上策。”克而瑞报告分析认为,未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等5大城市群将成为新一轮发展高地,房地产市场份额将稳中有升。在不为了拿地而拿地策略下,房企区域深耕需要选择有市场溢价、有上升空间的城市。

  房企回归土地市场

  在2022年逆势拓储的民营房企中,滨江集团表现亮眼。当年,滨江集团全年共斩获41宗土地,权益土地金额达373亿元,更是创造了“一个滨江撑起四分之一个杭州”的“拿地神话”。

  除滨江集团外,大批民营房企回归土地市场源于2022年10月8日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以下简称“126号文”):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规范地方事业单位债务管控,建立严格的举债审批制度,禁止新增各类隐性债务,切实防范事业单位债务风险。

  张凯直言,自“126号文”印发之后,越来越多的本土民营房企开始与地方国资企业联合拿地,地方国资企业发挥其资金成本低的优势,而本土民营房企则发挥项目操盘能力强的优势。双方在实现优势互补的同时,民营房企拿地金额占比在2022年底也出现了“翘尾”现象。

  记者注意到,“126号文”印发不久,在江苏省苏州市第四批次集中供地中,就有朗诗、龙湖和路劲等民营房企以联合地方国资、城投企业的方式积极拿地。

  民营房企的身影也在武汉市第六批次集中供地中随处可见。例如,总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万华投资集团为新入局武汉的外地民营房企,最终以33.2亿元的价格竞得长江新城地块。

  杭州市也是民营房企拿地势头最盛的城市。据了解,2022年,民营房企共在杭州市摘得71宗地块,占总成交地块的54.2%,其中5宗由本土民营房企与城投公司联合竞拍,但后期也多由民营房企实际操盘;绿城、万科等知名房企竞得15宗地块,占总成交地块的11.5%。

  “诸多房企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停止拿地,却陷入了‘越不拿地越难卖房’的困境。”克而瑞报告分析称,短期不拿地只是应对当前风险的一种手段,但即使不拿地,去化周期仍会持续上升、房子越难卖,进而会导致销售回款慢、现金流难以得到改善、最终陷入僵局。“想要熬过行业寒冬,企业还是需要通过优质的新增土地来带动整体的销售回暖。”

  中指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张晓飞认为,2023年,预计各地方仍将加大土地供应量。同时,也会继续降低土拍门槛,包括减少配建、减少自持、提高限价、降低地价、降低资质要求、降低保证金比例等,保障性住房用地公开供应也会成为趋势,市场结构分化会更加明显,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和杭州市等热点城市仍将维持土地市场热度。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与新建住房价格走势挂钩

小柚财经: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与新建住房价格走势挂钩

  人民银行1月5日消息,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日前发布《关于建立新发放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的通知》,决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称,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与新建住房价格走势挂钩、动态调整,有利于支持城市政府科学评估当地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化情况,“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地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形成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

  动态调整首套住房贷款利率

  2022年9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表示,决定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符合条件的城市政府,可自主决定在2022年底前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新发放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介绍,上述政策发布以来,对于支持各地城市政府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按照国务院部署,决定在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建立新发放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

  “与2022年9月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出台的临时性政策相比,此次建立的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的核心在于‘动态调整’,即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在一定条件可放宽或收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意味着部分城市的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望延续此前水平或进一步下调。

  《通知》明确,自2022年四季度起,各城市政府可于每季度末月,以上季度末月至本季度第二个月为评估期,对当地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评估。

  《通知》指出,对于评估期内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阶段性放宽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地方政府按照因城施策原则,可自主决定自下一个季度起,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银保监会派出机构指导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配合实施。

  《通知》强调,对于采取阶段性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的城市,如果后续评估期内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上涨,应自下一个季度起,恢复执行全国统一的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更好支持刚性住房需求

  业内人士认为,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有利于银行在当地政策范围内确定具体的新发放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水平,更好支持刚性住房需求。

  “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是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具体体现,具有稳定房地产市场的积极意义。”董希淼表示,此举将有助于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及时、灵活地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进行适时调整。

  在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看来,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说明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大方向下,包括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在内的各项房地产调控措施更为注重科学客观、灵活机动、接续生效,有利于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充分有序释放,也有利于通过建设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理性运行和房地产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政策信号近期密集释放。人民银行日前召开的2023年工作会议要求,落实金融16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提出,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房地产开发板块跌1% 数源科技涨10%居首

小柚财经:房地产开发板块跌1% 数源科技涨10%居首

  今日,房地产开发板块整体跌幅1.00%,其中22只股票上涨,4只股票平盘,78只股票下跌。

  数据显示,截至今日,房地产开发板块近一周涨幅3.17%,近一月涨幅3.17%,近一季涨幅3.17%。

《房地产开发板块跌1% 数源科技涨10%居首》

  其中,数源科技、西藏城投、滨江集团、保利发展、格力地产位列板块涨幅榜前五位,涨幅分别为10.00%、2.93%、2.20%、2.12%、1.42%。

《房地产开发板块跌1% 数源科技涨10%居首》

  新华联、ST泰禾、三湘印象、深振业A、ST云城位列板块涨幅榜后五位,涨幅分别为-6.62%、-4.20%、4.07%、3.90%、3.67%。

《房地产开发板块跌1% 数源科技涨10%居首》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新诺威:目前公司维生素类保健食品市场需求较为旺盛 公司已采取加强生产力度 全力保障市场供应

小柚财经:新诺威:目前公司维生素类保健食品市场需求较为旺盛 公司已采取加强生产力度 全力保障市场供应

  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你好!贵公司生产的果维康在京东官网上经常无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新诺威(300765.SZ)1月5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维生素类保健食品市场需求较为旺盛,公司已采取加强生产力度,全力保障市场供应,您也可尝试线下药店购买相关产品。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